- 台北市社會住宅「青創夏日祭典」10/1花博登場! (UDN聯合新聞網111/09/28)
- 111-10-01
「不用抽籤,就可以入住租金相對親民的社會住宅,有這麼好的事?」是的,你沒看錯,這是台北市政府專門提供給年輕人的福利,讓有心經營社區的青年優先取得租住權,透過自身專長經驗帶動社區發展,為社區創造更多善與美的正向循環。「青年創新回饋計畫」讓有心經營社區的青年能藉由提案徵選,優先取得租住權。 (圖/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為了照顧弱勢和青年的居住需求、幫助年輕人安心成家,北市社宅自107年起獨創全國率先推動「青年創新回饋計畫」,開放20歲以上,符合社宅承租資格的年輕人以社區公共議題,如:「社區經營」、「社福關懷」、「地方行銷」等作為主軸,提出建設性方案並進行公開徵選,獲選的青創生力軍可以免抽籤入住社宅,運用自身專長規劃社區活動,為社宅住戶搭起友誼的橋樑,並且串聯多元社群,營造社宅歸屬感與新生活關係。自107年計畫開辦以來已陸續分別於松山區健康社宅、文山區興隆D2社宅、萬華區青年一期社宅、南港區東明社宅、大同區明倫社宅、內湖區瑞光社宅、北投區新奇岩社宅、南港區小彎社會住宅與內湖區行善社會住宅等9處基地開啟多樣化的提案回饋活動,獲得各界好評,今年更啟動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萬華區莒光社宅青創徵選,鼓勵青年發揮熱忱和創意,營造有生活共感的美好家園。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住宅服務科辛冠儀股長表示,「青年創新回饋計畫是台北市政府對於新社區生活型態的實踐,能夠為社會帶來更多溫暖友善的力量。」無數動人的故事正在各社宅發生,像在興隆D2社宅,有青創夥伴是五星級飯店主廚,不僅經常教社區居民在家做料理,還把餐點分享給社區的獨居老人,讓社區滿載美食的香氣與人情味;東明社宅的青創夥伴也因應疫情宅生活,分送菜苗給社區居民在家種植,或相揪團購美食,讓居民感受關懷零距離。興隆D2社宅青創夥伴與居民分享如何在家做出好吃的料理。 (圖/興隆社宅2區:興生活隆底家FB 提供)除了在社區裡散播歡樂散播愛,這群青創夥伴還要把熱情與活力延伸至社會各個角落!繼去年首屆青創嘉年華獲得大眾熱烈迴響,今年他們再接再厲,將於10月1日在花博回歸,舉辦熱鬧滾滾的「青創夏日祭典」,連結10個社宅、31個攤位,規模更勝以往,絕對能點燃市民朋友塵封已久的青春熱情,讓人親身體驗台北市最有溫度的社宅生活!現場將有許多趣味遊戲、手作體驗,如「幼兒蒙特梭利DIY活動」、「AR撈金魚」、「玩美調香」、「迷你口金DIY」、「3D列印玻璃彩繪髮夾DIY」等,台北市吉祥物熊讚也特別推出期間限定的專屬胖卡至現場推廣青創計畫,參加「熊讚胖卡」互動遊戲即可獲得限量小禮。精彩豐富的活動內容以及上百份小禮物,要讓民眾有玩又有拿,為市民和鄰里提供更多豐富生活的選擇!辛冠儀股長表示,期盼透過園遊會實質互動的形式,讓市民朋友認識北市社宅生活,也讓想要投身青創回饋計畫的朋友有機會近距離交流,藉由歡樂的活動展現北市社宅溫馨共好的特質,幫助市民安居台北,共創幸福家園。【台北社宅青創夏日祭典】時間:10/1 (六) 下午13:00~17:00地點:圓山花博流行館(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捷運圓山站1號出口,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青創夏日祭典」主視覺圖集結10個青創計畫社宅同樂景象。 (圖/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FB 提供)
《居住正義之路 台北市2015~2022+》專書發行- 111-09-29
「居住權」既為人權之一,每個人理應擁有合適的居住空間,然而,台灣房價高居不下,甚至台北市的一般家庭要不吃不喝十幾年才買得起房,這是市場機制、政府治理等多重失靈交織而成的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從各個面向著手調整。儘管居住問題錯綜複雜,但北市府整合各局處及民間團體的力量,堅定踏上這條改革之路。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藉由發行《居住正義之路 台北市2015~2022+》,寫下北市府自 2015 年至 2022 年推動居住正義的每一步,除了結合中央政府、非政府組織與民間企業的能量大力興辦社會住宅外,更改善居住環境、完備推動體制、健全市場結構,同時也開拓許多嶄新措施、精進政府公共服務,並藉由市府團隊的橫向聯繫與努力,穩健扎實地推動,讓居住正義逐步成形。 本書最後,提供了 2023 年至 2030 年台北居住正義 3.0 的藍圖,以及市長、副市長展望未來的期許,北市府將持續深化這樣的意念,邁入下一個居住正義的新里程碑。《居住正義之路 台北市2015~2022+》章節目次:• 序文 柯文哲:實現台北永續宜居,不簡單,但一定要做 李得全:台北市居住正義之路—過去、現在與未來• 前言 居住正義1.0~2.0 2015~2022台北進行式• Chapter1 可負擔住宅• Chapter2 弱勢照顧• Chapter3 民宅更新• Chapter4 房市健全• Chapter5 稅制合理• Chapter6 未來展望 居住正義3.0 2023~2030台北未來式 柯文哲:不開始做就不會有結果 彭振聲:居住正義需公私部門共同努力 蔡炳坤:讓青銀互動減少世代落差• 附錄 台北市居住正義之路座談會側記 2015年~2022年台北市居住正義大事紀
- 構築宜居城市的居住正義 (台北畫刊111年8月)
- 111-08-10
「可負擔、溫馨舒適」是居住的基本條件,然而台北市的高房價及錯綜複雜的住屋狀況,使得租屋族、弱勢族群、年輕人等難以尋得可負擔住宅。台北市政府今年提出「居住正義2.4」行動方案,以「住得好、租得起、租得有尊嚴」為目標,逐步將台北市打造成更宜居的城市。 居住正義2.4推動目標 透過擴大照顧弱勢、興建多元社宅及公開房市資訊等面向的落實,期能達成市民公平住房的願景。 推動公平稅制,保障市民居住權 自住房輕稅 公益出租減稅 多屋差別稅率 結合社福設施,提供可負擔社宅 提供可負擔住宅環境 創造公共資源服務與地方共享 提供民間租金補貼 促進安全交易,引導房市健全發展 實價登錄資訊透明化 優化預售建案契約備查 改善申報管理機制 居住正義2.4重點項目 高齡換屋:鼓勵長者將自住老屋釋出加入社宅「包租代管」,並換住到有電梯設備的社宅,提升高齡長者居住品質。 NGO或NPO團體承租社宅:由具社福專業的NGO或NPO團體為平台,承租後再轉租給不同需求的弱勢族群承租社宅,提供居住資源並打造在地化社福服務。 預售屋管理機制:建置一站式查詢專區,提供最新法令及整合預售屋買賣流程等資訊,並擴大建案稽查、裁罰與輔導改正,保障消費者權利。 目前社會住宅推行成果 擴大社會住宅資源能有效提升房屋市場公平性,因此台北市政府藉由興辦社宅擴大房源,至今已盤點2萬429戶,未來將持續盤整、增加社宅質與量,以達到5萬戶為目標。 已完工: 30處 6,075戶 施工中及待開工:24處8,036戶 招標中及待招標:4處 720戶 規畫中:7處1,812戶 都更分回:54處3,786戶 119處20,429戶 統計至2022/7/31 社會住宅資源盤點及目標 台北市政府除了興建社宅,也整合公私空間資源,規畫運用既有公有住宅與民間出租住宅,提供多元方式協助民眾安居,規畫提供約4.8萬戶以上。 多元興辦社會住宅42% 盤點低度利用公地、提供都市計畫變更回饋、與中央換地等 修繕市有閒置眷舍 已有20,429戶 運用民間出租住宅49% 鼓勵房東、房客加入「包租代管計畫」,釋出空屋 提供各類身分租屋族租金補貼 現行規畫租金補貼20,744戶,社宅包租代管2,700戶 既有公有住宅9% 出租國民住宅、中繼、平價住宅、老人住宅等 已有4,472戶 統計至2022/7/31
安居台北的多元住宅方案 (台北畫刊111年8月)- 111-08-10
落實居住正義首要重點是,針對不同族群的特性提供適切的住宅及照顧制度,讓人人都有公平住房的機會。台北市政府藉由提出「居住正義2.4」行動方案,除持續推動社會住宅、提供可負擔房屋、合理稅制及健全房市,也透過高齡換屋、非政府組織(NGO)及非營利組織(NPO)承租社宅等機制,幫助不同需求族群,邁向每個人都享有公平住房的目標。 提升可負擔房屋量能 「台北市不是房子不夠,而是可負擔的房子不夠。」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陳信良說,可負擔住宅是指能符合家庭需求,而非滿足市場需求的住宅,而提升租金合理、可負擔的社宅存量,即有助於社會穩定及落實居住公平,因此台北市政府投注心力盤點並興建社宅資源,並依照市民的不同居住型態與家庭組成,引進日照、幼托、長照等社會福利設施,提供多元的公共服務資源,以更貼近民眾的需求。 此外,台北市租屋市場情況錯綜複雜,租屋族要找到可負擔的住宅實屬不易。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住宅企劃科科長楊少瑜補充,市府除結合民間租屋市場提供優於全國的「租金補貼」,也致力擴大「包租代管」屋源,以減稅為誘因,鼓勵房東將非自用住宅釋出,除可委託包租代管業者協助出租管理,房東與房客的租賃契約並經法院認證,不僅更保障雙方權利,也能避免租賃糾紛,藉此打造更友善的租屋環境。 改善弱勢住戶居住品質 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台北市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需更完善規畫高齡長者的居住環境及品質。然而台北市有近一半住宅是沒有電梯的老公寓,對高齡者而言相當不便,因此市府於今年推出「高齡換屋」政策,並以行善社宅進行試辦,長者可藉由將自住的老屋加入社宅包租代管,釋出至租屋市場,自己則可換住到有電梯設備的社宅,提供長者較佳的居住品質。陳信良說,未來也計畫將高齡換屋政策從單一社宅集中方式調整為各行政區多種房型的選擇,讓長者換屋後不用脫離原本熟悉的生活圈,能更加安心、自在地享受晚年生活。 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陳信良表示,希望透過居住正義的落實,讓台北成為民眾能安心居住的城市。(攝影/蔡耀徵) 除照顧高齡長者,市府也提供更多元、有彈性的服務,幫助不同類型的弱勢族群。「由具社服專業的NGO及NPO組織承租社宅,並擔任平台轉租,可將社宅資源精準提供給不同類型的弱勢族群。」楊少瑜舉例,社會局預計今年底將在莒光社宅推行「NPO承租社會住宅」政策,整合NPO資源規畫更細緻的入住方式,由NPO作為中介,以其專業協助不同需求的弱勢對象,提供具短、中期居住需求的弱勢身分者,創造他們負擔得起的居住環境,一同協力改善弱勢戶的困境。 邁向「居住正義3.0」 面對尚未健全的房市現況,市府延續過去已提出的居住正義政策,推出「居住正義3.0」計畫,期望達成社宅5萬戶、安居台北的目標。「公有土地資源珍貴稀少,要達成社宅5萬戶的目標,需更積極透過都更分回戶、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發展(EOD)及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TOD)等多元方式長期推進。」陳信良舉例,像是在EOD公有建物複合使用的規畫中,學校在校園整體規畫分期開發時,除以滿足學校教學資源為優先,亦可納入地區所需的社福設施或社宅,建成共善共好的都市微形再結構目標。 擴增社宅「量」的同時也得精進「質」,楊少瑜舉例,南港機廠社宅分構棟目前正研議規畫「小坪數一房型」,像是將原本每戶都包含的廚房、客廳等功能空間,改為納入於社宅的公共空間,使住戶的室內坪數能更集中在休息等需求上,讓空間規畫更經濟,希望藉此提供弱勢戶更多元且貼近民眾需求的住宅類型。 「台北市的優點是具有充沛的公民社會力量。」陳信良說,台北市房價改革無法一蹴可幾,除了市府著力推動居住正義,民間機構組織、社宅青創戶等也都一起努力優化台北的居住品質,讓人人都能在台北住得舒適安心。 瑞光社宅除有完善的社福服務規畫,也導入智慧設施、融合在地人文地景,為市民打造更舒適便利的居住環境。